在各种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,小凤仙被描绘成近代中国罕见的美人、才女兼侠女。她不仅容貌出众、才华横溢,学识渊博且通晓古今,更是心怀大义,曾成功帮助爱国将军蔡锷从北京逃脱,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。然而,历史上真实的小凤仙,却与这些传说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。
小凤仙本名朱筱凤,生于1900年的浙江杭州。她的家境并不富裕,父亲是一位已没落的旗人武官,家中生活平淡且艰辛。相比物质的贫乏,情感上的痛苦对她来说更加难以忍受。小凤仙的母亲是丈夫的偏房,因此在家中的地位极其低下,母女俩常被大房太太欺压和辱骂。母亲不愿看到女儿受苦,趁丈夫去世后便毅然离开朱家,自立门户。
然而,风雨无情,不久小凤仙的母亲便因病去世。年幼的小凤仙被迫寄人篱下,跟随一位姓张的奶妈生活,在浙江巡抚增韫府中当佣人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革命军炮轰巡抚府,张奶妈陷入失业困境,经过反复权衡,最终决定送小凤仙去南京学戏,打算让她靠卖唱为生。
展开剩余84%13岁时,小凤仙已渐入佳境,正式拥有了艺名。恰逢“二次革命”爆发,冯国璋攻打南京,城内萧条异常。辗转流离之际,小凤仙被带往北京陕西巷的云吉班,很快因唱功出众而声名远扬。在这里,她遇见了她生命中的贵人——护国将军蔡锷。蔡锷是再造共和的英雄,他曾为小凤仙写下诗句:“自古佳人多颖悟,从来侠女出风尘”,也因此小凤仙得到了“侠女”的美誉。
这段缘分堪称独特:一位文武兼备、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军,与一位敢爱敢恨、敢于拼搏的风尘侠女,这样的组合带有一丝浪漫色彩。数十年来,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多次被搬上银幕,感动无数人。然而,这段爱情大多仅存在于传说和戏剧中,现实远没有那么浪漫。
1913年,袁世凯暗中将时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的蔡锷调入北京,目的是监控这位手握重兵、威望极高的将军,以防他阻碍袁世凯称帝。蔡锷被软禁于京城,心中抱负无处施展,郁郁不得志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游走于烟花巷弄,借酒浇愁,掩人耳目。
一次机缘巧合,蔡锷在朋友曾孟朴介绍下结识了小凤仙。小凤仙凭直觉察觉这位“商人装扮”的男子非同寻常,主动热情招待他。自此,蔡锷频频光顾云吉班,与小凤仙出双入对。两人的亲密关系成为京城街谈巷议的焦点,甚至传出蔡锷妻子因妒忌与他争吵,最终蔡锷愤怒将妻小及母亲遣返云南。从此,他与小凤仙的关系更加公开,“风流公子”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袁世凯得知此事后,曾冷笑着对随从说:“我原以为蔡锷是能干的将才,参与国家大事,没想到连家务都处理不好。”殊不知,这一切其实是蔡锷与小凤仙有意安排的假象。野史中记载,小凤仙在理解蔡锷志向后,决心尽力相助。某次宴会上,小凤仙安排热闹非凡的筵席,蔡锷故作轻松,将衣帽挂在显眼处,故意制造假象迷惑特务。趁机,他与部下换装,悄然离开妓院,乘小凤仙预备的马车直奔火车站,成功脱逃。宴会结束后,特务们才惊觉蔡锷已不见踪影。
因此,小凤仙一时间声名鹊起,被誉为助蔡锷脱险的英雄。然而,蔡锷的孙子蔡协在采访中澄清:“有些作品将小凤仙神化,仿佛没有她蔡锷就出不了北京,事实并非如此。”他表示,蔡锷是全心为国的将军,无意于男女之情,只是利用小凤仙制造假象,根本没有真挚的风月关系。
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?实际上,蔡锷与小凤仙所谓“旷世爱情”不过是当时人的臆想。小凤仙并非传说中的美貌才女,与蔡锷间并无惊天动地的爱情。蔡锷身边随从回忆,初见小凤仙时她不过十四五岁,面容平凡,唯一出众的是她婉转的歌喉和孤傲的性格,正因这份不同,才引起了人们注意。
真正助蔡锷逃离北京,回到云南的功臣,是他的部下和好友。蔡锷同学哈汉章在《春藕笔录》中记载,1915年11月10日蔡锷在哈家大宴宾客,并安排了一场打牌聚会,随后趁密探麻痹之际,偷偷离开,顺利逃出京城。整个脱逃过程中,小凤仙全然不知情,根本未参与其中。
事实上,小凤仙被蔡锷多次利用,成了针对袁世凯特务的掩护。即便两人之间存在情感,也多是小凤仙单方面的执念。1915年12月,蔡锷回云南正式发动护国运动,一年后袁世凯被迫退位,不久死去。1916年11月8日,蔡锷因肺结核在日本福冈去世,年仅34岁。
蔡锷去世后,小凤仙的云吉班生意红火,众多男子趋之若鹜,但她却闭门谢客,整日沉浸在对蔡锷的思念中,反复翻看刊登着蔡锷讣告的报纸。蔡锷的离世对她是沉重打击,她曾深信蔡锷会归来救她,会兑现誓言,然而一切终成泡影。
蔡锷的葬礼上,小凤仙亲自送上挽联:“不料周郎竟短命;早知李靖是英雄。”这份哀伤的情感轰动一时。此后,小凤仙如人间蒸发,行踪成谜。坊间传言她为情所困,终日难释蔡锷死去的阴影,甚至自尽。实则,她没有轻生,而是离开北京,隐姓埋名来到天津,嫁给一位东北军师长梁姓男子做姨太太。后来随丈夫迁往沈阳,生活平稳。
梁师长去世后,年近五十的小凤仙因无长技,只能再婚。这时她已不复年轻美貌,为了生计嫁给一位丧偶且育有四子女的锅炉工李振海。尽管生活困顿,李振海勤劳能干,日子尚算安稳。1951年,得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沈阳演出,小凤仙写信求助。梅兰芳回信并亲自见面,感慨万千,赠钱相助,并为她找了一份幼儿园保健员的工作。小凤仙对这份救助心存感激,工作也尽心尽力。
闲暇时,小凤仙常拿出蔡锷的照片凝视良久。孩子们好奇问照片中人,她只轻描淡写道:“一位朋友。”关于过往,她不愿多言。1953年,小凤仙患老年痴呆,病重不到一年便去世。去世后很长时间,家中继子继女们都不清楚她的真实身世,只知道她名叫“张洗非”,在生活习惯上与普通妇女不同。
小女儿李桂兰回忆说:“她爱美整洁,不爱干活。刚建国时大家穿着朴素,她却常穿旗袍,还在旗袍边别着小手帕。她最常做的事是洗衣服,不做饭,生活规律,每天早晨出去散步时会外出吃早饭。她特别爱吃,父亲工资不多,常买水果给她。”李桂兰感叹,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却与众不同的继母,总让人觉得她非同一般。
直到1988年有人调查,家人才知他们的继母,竟是曾风靡京城的小凤仙。与其说她是才女侠女,不如说她是命运多舛的可怜女子。她一生仰慕蔡锷,可最终却只得一场“单相思”的凄凉结局。两人差距太大,出身、年龄、阅历和学识注定了他们不会有惊世恋情。蔡锷阅历丰富、处事谨慎,怎会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柔弱女子?他对她不过逢场作戏,她却铭记一生。如此感情,令人不胜唏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