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太和九年(公元835年)十一月二十一日,在紫宸殿的大朝会中,官员们正在恭敬地等待唐文宗的召见。突然,左金吾卫的大将军韩约急匆匆闯入,神情慌张,报告道:“启禀陛下,昨夜左金吾后院的石榴树上降下了甘露!”
“甘露”一词,原意指甜美的露水,它不同于普通的露水,带有粘性,且香气扑鼻,古人视其为“祥瑞”,是上天对帝王治国安民的嘉奖。人们相信,这是神明对君主德政的肯定,象征着国家即将迎来祥和的时期。
这一消息犹如天降神助,唐文宗听后喜形于色,满脸喜悦。宰相李训和舒元舆也建议道:“天降甘露,陛下应当亲自前往接纳这一天赐之恩。”唐文宗点头称是:“对,甘露降临,岂能轻视!今天的朝会改在含元殿举行。诸位宰相辛苦了,先去左金吾后院查看,朕稍后便到。”
含元殿是大明宫中最为雄伟的建筑,通常举行大典和重大仪式。唐文宗一声令下,众大臣迅速行动,直奔含元殿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不久后,李训等人带着一脸疑虑的神情回来了,报告称:“臣等已经前往查验,确实见到了降水,但未必是甘露,臣等也是第一次见,尚不能妄下定论。为谨慎起见,还需进一步确认,以免发生误会。”
唐文宗眉头紧锁,显然有所怀疑:“难道韩约说的都是谎言?你们去左金吾后院再仔细查查。”随即,仇士良与鱼弘志等人领命再去查看。
李训心中暗自冷笑,这一切其实是他与舒元舆精心策划的阴谋。他们希望通过“甘露”的假象,将仇士良等宦官的头目诱入左金吾后院,进行一场关门打狗的伏击,誓将宦官集团一举扫除。
这场被称为“甘露之变”的政变,原本设想精巧,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那场本该是朝臣一方胜利的围剿,最终却演变为宦官对朝廷的反扑,导致了长安城的血腥屠杀,朝堂陷入一片空虚。唐文宗侥幸逃过一劫,但此后他过上了如囚徒般的生活。
唐文宗能够登上皇位,最应该感谢的人,是当时左神策军的中尉、宦官王守澄。在唐敬宗去世后,原本应该继位的是绛王李悟,然而正是王守澄帮助唐文宗夺取了皇位。可惜,权力上位后,唐文宗渐渐意识到,宦官的势力过于庞大,甚至开始威胁到皇帝的安全。于是,他决定铲除这些宦官,重新收回实权。
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唐文宗找到了两个重要的助手——郑注与李训。郑注原为一名江湖郎中,李训则是一个被流放的罪犯。由于王守澄的提携,两人很快崭露头角,并逐步积累了强大的权势,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暗中开始与王守澄对立。
郑注和李训的计划非常周密,他们利用仇士良与王守澄的矛盾,成功夺取了王守澄的兵权,并不久后将其毒死。接下来,他们的目标锁定了仇士良、鱼弘志等宦官集团的重要人物,计划一举将其剿灭。
最初的方案并非所谓的“甘露之变”,而是另有其计——“墓道坑杀”。李训原打算在王守澄的葬礼上,趁机下令宦官头目们一同送葬,当王守澄的灵柩进入墓道时,突然关闭墓门,将这些宦官一网打尽。但在行动前,李训突发奇想,提前启动了“甘露之变”,并决定以此取代原本的计划。
仇士良等人未曾察觉这一切,他们正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的陷阱。当他们走进左金吾后院时,韩约紧张得满头大汗,始终低着头,不敢与仇士良对视。仇士良察觉到一丝异常,突然抬头,透过帷幕看见了盔甲兵士隐约可见的身影和兵器撞击的声音,这一切让他大为震惊。
他立即转身退出左金吾大院,直奔含元殿,韩约试图关闭大门,却已经来不及。李训的计划也发生了变化,由于王璠的临阵逃脱,一切似乎陷入了混乱。
仇士良一路狂奔,最终抵达含元殿,他慌忙命令将皇帝带走,并试图以李训为人质。但李训眼见形势不妙,虽然心有不甘,却没有动手。此时,李训的另一批人马从四面八方赶来,与宦官展开激烈的厮杀。然而,由于神策军的迟到,宦官们迅速被击倒。
然而,李训意识到皇帝不能落入仇士良之手,便奋力追了上去,企图阻止唐文宗被带走。然而,在激烈的拉扯中,唐文宗还是被仇士良夺走了。李训一时无计可施,只能匆匆脱掉朝服,换上低级别官员的衣服,迅速逃脱。
神策军终于赶到,仇士良的反扑迅速展开。长安城陷入了恐怖的屠杀,四百多名官员被残忍杀害,血流成河。街头的商人、百姓也未能幸免,长安城一片狼藉。
仇士良随后关闭了城门,开始大规模搜捕李训的党羽。宰相王涯、贾餗、舒元舆等人,以及所有与李训有关的人,都遭到了杀戮,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未能幸免。
李训最终被追捕至周至县并被杀害,头颅被送回长安。郑注在凤翔带兵赶来时,得知李训失败的消息,便返回了凤翔。没多久,郑注也被设计杀害,甚至连其亲信、家族成员也未能幸免。
仇士良最终掌控了唐文宗,并命令崔慎由起草诏书,以皇太后的名义废除唐文宗。崔慎由一时惊恐,恳求仇士良不要做此事,最终得以保命。仇士良愤怒地对唐文宗说:“若非崔学士,你今日坐的这龙椅,也不知是谁的了。”
唐文宗最终保住了皇位,但从此他成了傀儡皇帝,生活如囚徒般压抑。五年后,唐文宗去世,所指定的太子也被仇士良毒死。
李训与郑注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。尽管“甘露之变”设计巧妙,但因为缺乏广泛的支持,内部存在极大分歧,最终导致了整个政变的崩溃。这场政变的失败,究竟是因为韩约的失误,还是李训和唐文宗的退缩,成了历史的难解之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